2024 相比去年,多了些思考,多了些实践。
一人公司
年初设定的目标完成度不尽如人意,这让我深刻意识到,自己可能高估了执行力和空余时间的充裕程度。
为此,我花费了两周时间,详细记录了自己每天的作息与活动。
通过这段记录,我惊讶地发现,每天能够留出的空余时间其实寥寥无几,能有两个小时的大块空余时间已属难得。这意味着,每个月能够分配给这些目标的时间,或许仅有几十个小时。
2025 年我计划大幅精简目标数量,将所有精力聚焦于一点——构建属于自己的一人公司。
这一决策的背后,是为了增强家庭收入结构的抗风险能力,避免单一收入来源带来的脆弱性。
构建一个可持续经营的系统,远比制定孤立的目标更为重要。目标,应当是系统正常运行后自然结出的果实。
在这个系统中,我期望每个部分都能以最少的时间投入,换取最大的收益。
因此,今年我的核心命题便是:如何雇佣 AI 员工,以推动系统的高效运转。
在 AI 时代,一个可能的效率或工作成果的衡量指标,或许是我每月消耗的token数量。
自 ChatGPT 问世以来,已悄然走过两个春秋。
对于那些仍对 AI 持怀疑态度的人,我建议不妨亲自深度体验一下全球顶尖的大模型,比如 Claude,尝试将其融入自己的某个工作环节,进行实际改造。与其批判 AI 的不足、担忧其是否犯错或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,不如先关注它能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帮助。
面对新技术,我的态度是:充分利用其优势解决问题,同时对其短板保持清醒认识,并将其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。
AI 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,它能够帮助我将工作内容进行标准化、流程化的梳理,将那些难以量化的经验提炼出来,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可复用的框架。
此外,AI还能帮助我快速补齐某些领域的技能和知识短板,至少达到及格线以上的水平。
因此,我认为AI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。它不仅能更高效地调动个人能力,还能提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,从而显著提高成功的概率。
总之,与其观望,不如行动。亲自尝试,或许你会发现 AI 的潜力远超你的想象。
为什么要赚美元
在构建一人公司的过程中,除了深耕主业,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出海赚取美元。
这一选择背后有多重优势:
首先,美元市场规模庞大,叠加汇率差异,同样的成本投入,赚取美元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人民币的 7 倍,这本质上是一种地理套利。
其次,海外用户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,尤其是在工具类和内容类产品上,他们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显著较高。
此外,海外的竞争环境相对健康,多样化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为各类垂直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。
理论上,只要能够解决某一特定人群的问题,就有机会实现商业化,例如 Notion 模板、Youtuber 视频内容创作、Newsletter 订阅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出海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开发 App 或 SaaS 产品,具体路径多种多样,可以根据自身优势灵活选择。
这些优势与我的个人经历和技能高度契合。
如果你已经具备一定的积累,还可以进一步探索美股市场,借助套利策略,以较低的风险获取美元收益。
2024年,我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,但未来仍有非常广阔的空间。
打自己喜欢的工
最近,我关注的圈子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独立开发者扎堆涌现。
在当前经济下行、裁员频发的背景下,独立开发或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似乎成为了一种主流趋势。这种生活方式被赋予了“时间自由、空间自由,还能赚到很多钱”的光环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我们不妨用实际的案例来拆解一下。
实际上,公司这一组织形式为我们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交易成本。这些成本包括但不限于:
- 搜寻成本:寻找客户、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的时间和精力。
- 谈判成本:与客户或供应商协商价格、条款等所需的资源。
- 签约成本:起草、审核和签订合同的成本。
- 监督成本:确保交易双方履行合同义务的成本。
- 风险成本: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约、欺诈等风险。
对于个体户或独立开发者来说,这些成本往往需要自己承担,而公司则可以通过规模化、专业化和分工来显著降低这些成本。
作为员工,我们不需要亲自寻找客户、谈判价格,只需专注于分配下来的任务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对于普通人而言,打工可能是收益更高的选择。
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无脑接受所有的工作内容和职场环境。即使是被雇佣的状态,我们也应该保有选择的权利:在哪里工作、与什么样的人共事、工作内容是什么、工作时间如何安排。
这些都应该由我们主动决定。
要想拥有这种选择权,就需要有足够的底气。这种底气可能来自于家庭资产的积累,也可能是自身技能和硬实力的沉淀。
只有具备了这些,我们才有勇气拒绝不喜欢的工作,真正掌握主动权。
想都是问题,做才有答案
我以前常说人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,但现在我发现,能找到一件自己能持续做下去的事情已属不易,更不用说许多人可能正在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。
我十分羡慕很多独立开发者或创意工作者,无论是做产品、写文章、制作视频,还是用 AI 创作,他们都是乐在其中的。我很向往这种状态,但遗憾的是,我至今尚未找到这样的事。
我逐渐意识到,一味地纠结和寻找热爱,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死胡同。
现在,我更愿意从务实的角度出发,用自己的技能换取收入,同时通过不断尝试,慢慢寻找属于自己的热爱。因为我相信,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有意义。
回顾过去,我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“想得太多,做得太少”。
没有执行力,再多的想法也只是空谈。
举个例子:看 100 个关于“如何用 Cursor 帮助零基础用户开发 APP ”的视频,远不如亲自尝试做一个。
只有真正动手,把手弄脏,才能理清整个业务链条。
此外,我过于擅长拆解和完成给定的命题。
我的工作通常是梳理现有的某个功能,提取关键信息和逻辑,再迁移到我们的场景中。这种做法能确保结果的下限足够高,但很难实现真正的创新和突破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处于价值链的下游,既不了解客户的原始诉求,也未参与方案的决策过程。
我意识到,发现需求和定义解决方案是我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。
虽然目前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,但我相信这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提升的。
前期必然会经历许多失败,但只有经历足够多的失败,我才能明确自己擅长什么、不擅长什么,以及哪些事情值得做、哪些不值得。
脱离舒适区需要消耗大量的心力和精力,但若想构建好自己的系统,我认为没有捷径可走。
很多事情无法立竿见影,长期处于短平快的评价体系中,让我更习惯关注半年甚至几个月的指标。
现在,我需要培养一种学徒心态,接受缓慢的积累,等待未来某个时刻的质变。
有输入才有输出
今年在阅读和写作上,我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。
阅读方面,我几乎放弃了“从中学点什么”,完全转向了兴趣驱动,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悬疑推理类书籍中。
今年,我结识了一位日本作家松本清张,并读了他的《砂器》、《零的焦点》、《点与线》、《黑色皮革手册》以及短篇集《黑地之绘》。这些作品让我重新感受到纯粹阅读的乐趣。
写作方面,我原计划每周固定更新一篇公众号文章,但中途因各方面不顺,一度暂停。事实证明,停下来比坚持容易得多。
当时,我面临两个主要问题:
一是表达欲的枯竭。
回想起来,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输入任何值得分享的内容,而所有的输出都依赖于原始的输入。
灵感是建立在大量输入基础上的,没有输入,自然难以碰撞出新的内容。
二是心态的失衡。
我既希望自己写得开心,又期待通过内容获取经济收益。
后来我意识到,内容必须为读者带来价值——无论是教会他们某项技能,还是提供情绪上的慰藉。
只有读者认为值得,他们才会愿意付费。如果内容仅仅是为了取悦自己,那就不要奢望被他人认可甚至付费。
不过,我开始放下心理包袱,尝试在社交媒体中“公开学习”(Learn in Public)。
这一过程会有许多好处:
- 输出倒逼输入:为了将所学内容整理并表达出来,我不得不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知识。
- 反馈促进改进:通过社交媒体,可以获得许多反馈和建议,帮助我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。
- 共享学习成果:即使是一些看似价值不高的内容,实际上也能帮助到许多同路人。
看到更大的世界
今年,我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开始尝试连接更多的人。
我逐渐意识到,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。如果能找到几个靠谱的人共同完成某件事,不仅可以加快进度,还能提升质量。
坦白说,在工作环境中,我能获取的增量信息越来越少,这容易让我的视野变得局限。
因此,今年只要有机会,我都会主动与朋友交流,聊聊彼此的近况和想法。这些对话让我收获了许多新的视角和启发。
世界上有无数种业务形态、工作方式,以及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。当视野被打开后,我发现自己的人生选择也变得更多了。
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变化是,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在社交媒体上帮助别人解决问题。
这件事的最差结果,也不过是经历了一次思维实验,从中萃取了隐含的知识,收获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,并逐渐对这个领域形成更完整、更系统的认知。
《底层逻辑》中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:“你能帮助的人才是你的人脉。”
只有当你能够为对方提供价值时,对方未来才有可能回馈价值。
让我们感谢小狗六六
写到这里已经很多了,但其实今年最大的变化是我领养了一只流浪狗。
6 月底的时候,我和媳妇儿从朋友那里领养了它,到家的时候体重还不到 3 斤。
这是我第一次养宠物,顿时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。
那段时间,我不仅疯狂搜索各种养狗攻略,还专门啃了两本养狗的书,生怕自己照顾不好它。
刚来的那几天,小家伙显得格外可怜,怕生得不得了。
我们按照网上的建议,给它准备了小窝,还贴心地盖上了我们的衣服,希望能让它感到安心。
然而,它并不买账,整夜都在小声呜咽,害得我们也跟着失眠。
于是,就有了图中凌晨 4 点半的搜索记录。
因为它是在六月来到我们家的,我们给它起名叫“六六”。
经过半年的相处,六六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。
现在,每天下班回家,一开门就能看到它欢快地扑出来,又蹦又跳,直到我俯下身子摸摸它的脑袋,它才慢慢安静下来。它带给我们的情绪价值实在是太足啦~
感谢你一路读到这里。
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对 2024 年的感受,或是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美好细节。
往年总结: